音樂干預對兒童自閉癥治療的作用有哪些呢?
音樂在自閉癥兒童理解和描述事物過程中扮演著一種非語言性的、或是“前語言”的角色,患兒對看到的不如對摸到的、聽到的更易理解。我們在游戲中嘗試用音樂互動的方式發展融洽的人際關系,的確有效。音樂干預的工作模式是通過音樂的節奏對孩子神經中樞的廣泛區域產生影響,使各神經系統活動一致,從而促進特殊兒童認知、情緒行為等順應社會的發展。
自閉癥兒童通常是視覺優勢個體,對視覺信息有著更強的敏感性,聽覺信息對患兒反而是不太容易得到處理的,或者說,他們難以對聽覺信息進行有意義的理解與整合。研究表明,大部分“星星的孩子”都是喜歡音樂的,而且對音樂敏感。患兒語言能力的習得須要大量聽覺材料的輸入,音樂作為聽覺通道的刺激之一,是有利于幫助孩子提高聽覺敏感性的。音樂在干預過程中的主要作用可以歸結為兩大部分:一是幫助孩子在自身與干預者之間以及與自己所處的環境中的人或物之間建立積極關系。二是作為干預工具,對促進孩子的發展產生直接的作用,如促進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能力的發展。
音樂干預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音樂干預師通過運用各種音樂體驗及在干預師和自閉癥兒童之間作為動態的變化力量發展起來的關系,幫助孩子達到健康的目的。總體看來,音樂干預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聲音感知:通過音樂感知聲音的美妙之處,促進孩子對聲音材料的興趣,擴展自己的聲音敏感區。
2、身體律動:通過音樂幫助孩子形成身體的節奏,喚醒個體身體的能量,幫助個體將音樂與身體本體感聯系在一起。
3、即興演奏:使孩子在音樂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器樂進行自我表達,在器樂合奏的過程中提供其與人溝通的契機,促進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4、語言表達:通過模唱、演唱兒歌,發展語言能力,學習表達。將自閉癥兒童所需學習的內容編成歌詞或旋律教授給他們,或是直接在教學環境中配上相應的音樂進行教學任務。
目前已經形成了五種基本的音樂干預形式:接受性音樂干預,是指聽現場或刻錄的音樂,從而引發自閉癥兒童特定的情緒和反應。創作性音樂干預,是指患者原創音樂。即興音樂干預,是指治療者引導孩子自發地創作音樂。娛樂性音樂干預,要求患者學習樂器并完成表演。音樂游戲,是指患者參與到治療者設定的音樂游戲中。